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11-28 来源: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各区(市、功能区)、西海岸新区科技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持续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市科技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11月28日


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优化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供给、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加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  

加快“沃土计划”落地见效,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构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争取2024年底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多元化推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建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争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深化“云端研发”模式,开展“平台+高校院所、平台+应用场景、平台+服务机构、平台+金融服务”等工程,统筹各类资源、放大赋能圈层。  

二、提升科技孵化服务效能  

支持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和行业细化领域,新布局打造10家以上市级标杆孵化器,继续争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升孵化加速和企业集聚功能,构建全链条创业服务生态。抓细抓实日常服务管理,加强孵化载体分级分类指导,扎实开展孵化器绩效评价工作,促进各类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注重模式创新,鼓励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开放资源、融通创新,探索依托大企业建设专业孵化载体新模式。持续落实“硕果金”政策,完善“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方式支持持股孵化,争取招引更多优质创业项目落户。  

三、加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加强向上对接,完善保障措施,服务崂山实验室高水平发展。超前谋划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建设。加快构建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跟进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市重点实验室培育,争取2024年新增市重点实验室20家以上。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山东能源研究院和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梳理,健全体系、完善服务、优化机制,补齐公共研发平台短板弱项,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四、强化重大科研攻关任务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青岛路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2024年新布局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100项左右。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国芯万屏”“虚拟现实”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打通从技术到产品转化通道。加强有组织科研,集中力量办大事,瞄准海洋、乡村振兴、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军民两用等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扎实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力度,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五、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园区  

发挥高新区专委办作用,搭建科技园区管理平台,吸纳优质科技园区资源,完善高新区全域覆盖发展格局,支持“一区多园”建设专业园区、创孵基地、产业社区等专业化载体。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培育,紧扣低效片区开发,服务城市更新建设,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全域创新”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布局建设海洋物联网未来产业科技园,聚焦“感、传、存、算、用”全产业链条,精准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业态培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按照“产业+学科”模式,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创新、融合发展。  

六、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入实施“硕果计划”,打通概念验证、场景应用示范等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引入专业机构,突出海洋特色,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推进建设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汇聚成果需求,开展对接服务,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青岛模式”。依托国家、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多层面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增加实训环节,提升实操能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争取2024年底前,全市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超过2000名。  

七、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线上需求对接平台,广泛征集企业融资和金融需求,促进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有效衔接。支持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授信,优化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加大“投(保)贷”联动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的信用模型和评价体系,适当放宽科技型企业融资信贷门槛条件。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依托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组织各类金融机构举办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场业务宣讲会和产品服务对接会,发动科技金融特派员开展融资纾困行动、科技金融沙龙、融资路演、业务辅导等助企系列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八、优化外籍人才来青服务  

加快落实国家外籍人才相关试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业务“一窗受理”,指导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高新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受理窗口规范化运行。持续改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生活环境,着力打造“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各类用人创新主体和科技创新平台,畅通外国专家来华通道,引导和支持外国专家来青开展科研交流与技术合作。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切实发挥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引才载体作用,强化全球引才用才。  

九、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水平  

出台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研发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招商政策、人才政策协同,将研发投入强度与财政支持、资源配置相挂钩,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规范研发投入会计核算,加强精准服务和业务培训,指导企业、高校、院所规范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做到帐表“应建尽建”、费用“应提尽提”、数据“应统尽统”。建立研发经费投入重点单位名录库,对研发经费支出前100强企业或营业收入前100强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对无研发经费支出或强度较低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点对点指导。  

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取消注册时间、年龄学历等前置门槛,在部分科技计划项目中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改进奖励机制,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取消三等奖,增设特等奖,发挥科技奖励“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坚持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落实山东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Copyright©2002-201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版权所有 地址:青岛市香港中路11号 邮编:266071 传真电话:0532-85911333
科技局公开电话:0532-85911345 投诉监督电话:0532-85911487
鲁ICP备05038584号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1072号 网站标志码:3702000030 网站地图